第1篇:体育与健康范文
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可塑性很强,为他们打下一个良好的体质健康基础,不仅是他们在学生阶段完成学业和幸福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他们终身健康的需要。基础的好坏又与未来的体质健康息息相关。
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和人的生理健康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必须树立全新的健康教育观,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要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品质,百折不挠的意志,团结互助的精神,并通过各种练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尊重他人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解决矛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体育竞赛,让学生体验竞争、合作、欢乐、成功与失败等情感,教师从中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自我激励,战胜挫折,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国务院批准、已正式施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动作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进取精神。”
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是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体育技术技能,增强体质,而是还应该把培养人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目标,要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做到育体与育心结合,培养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在教学中,重视培训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及体育锻炼的意识、技术、技能、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使体育生活化,培养终身体育能力和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造就大批高级人才,才能适应祖国建设、发展的需要,但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是能否培养成为高级人才的重要条件,而一个人智能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大脑的健康、发达程序及其反映的机敏灵活。因为大脑是控制和调节身体各器官、系统活动的枢纽,是人们感觉意识和思维等一切智力活动的物质基础,要想发展智力,必须要有一个健全而发达的大脑。运动生理学告诉我们,从事体育活动,能促进大脑相应部位神经中枢的发达,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提高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体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大脑的发育,有效地开发右脑,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而且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判断力和思维能力等,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巴甫洛夫学说认为: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性休息,因为大脑工作时需要大量来源于血液中的葡萄糖,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改善大脑的供血情况,消除疲劳,促进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这就是大脑皮层各中枢之间相互诱导的结果。可见,体育运动能促进人的智能发展,这是被科学实验所证明了的。
通过体育锻炼,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有充足的精力去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成为祖国和社会的栋梁之才。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能终身受益的基本运动技能,如:(一)基本活动能力:跑、跳跃、投掷、追逐、躲闪;(二)球类技术:单双手传球、接球、运球、攻球、射门等;(三)稳定性练习:曲、伸、扭腰、转体、平衡等;(四)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跳绳、仰卧起坐、俯卧撑、体前屈等。通过以上练习,提高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力量、平衡力和心肺耐力。
特别指出:跑步是人的本能运动,是所有运动的基础,方便易行,它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对于加强人体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有着显著作用。跑步能增强心脏功能,预防冠心病和高血压症的发生;长跑能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跑步又能促进代谢、控制体重,使四肢、胸腹、腰背肌肉的纤维变粗,使骨皮质增厚,使关节周围的韧带富有弹性,关节运动更加灵活;跑步能提高体内营养和代谢能力,增强身体对传染病的抵抗力;适量的跑步对防治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也有一定帮助;跑步时还能充分利用阳光和新鲜空气等自然条件来增进健康。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在长期的生活中自觉的发展自己的身体素质。
再通过体育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懂得体质、健康与个人幸福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如:(一)饮食与健康:通过饮食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选择有益于健康的食品;(二)生长与发育:主要使学生了解人体的主要结构及功能、生命周期、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三)安全生活:主要使学生知道在生活中注意安全,防止伤害事故发生等等。把体育与健康课的内容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特点和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度,力求使体育与卫生、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提高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的质量,引导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经常地全面锻炼身体,更有效地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帮助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扎实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我锻炼和卫生保健能力,养成经常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体生长发育知识以及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教育;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精神文明的教育,为将来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2篇:体育与健康范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目前有3600万左右人口患有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心理异常的重灾区之一就是学生群体。据卫生部门估计,北京地区的大学生抑郁症患率已经达23.66%,不少于10万人。在2006年第三届“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行动日”活动上,陕师大心理学副教授李录志也称,近三成大中学生存在精神卫生问题。这些现象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高度重视。
在此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标准把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领域目标贯穿于义务教育的每一个阶段,是“健康第一”这一核心思想的体现。世界卫生组织经过调查界定了健康的涵盖面,即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重要领域必将被提出来。心理健康是时展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人们在当今社会活动和交往中的重要基本素质。
但至今也有人轻视或反对把通过体育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作为学校体育的目标,认为这是“过分地夸大学校体育的目标和功能,使人感到无所适从”,而众多的体育教师们也有具体操作上的困惑。那么,心理健康这一目标到底合适不合适呢?又该如何去达成呢?
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研究员、中国运动心理学会副主席丁雪琴教授等所作的一个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对北京香港青少年心理压力诱因的调查及对比研究表明,无论北京或是香港青少年中都表现出经常参加运动群体在受心理压力困扰程度上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运动者。这说明参加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压力的缓解和减轻有积极的作用。欧美发达国家关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有不少研究,结论较为一致,认为体育活动能促进身心健康。这表明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上大有可为。
一、心理健康定义
心理健康标准的分类有很多种,一般来说,目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主要有:
(1)智力正常(2)自我评价适当(3)情绪愉快稳定(4)意志品质坚强(5)人际关系融洽(6)环境适应力强。以上标准也应是我们体育课程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
二、体育学科的特点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与自尊
在体育运动中,通过技能和体能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一个个困难的克服,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同,提升自尊,进而养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体育运动具有的艰苦、疲劳、激烈竞争等特点,使参与过程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克服懒惰散漫、胆怯懦弱等消极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等优良品质。
3、体育运动是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
学生在体育运动及学习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教师很容易发现其存在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升华或转移,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4、有助于培养学生合理竞争、团结合作的精神
体育运动中的很多项目必须通过伙伴的合作与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成绩。通过体育运动中竞争与合作的不断演练,可以增进同伴间的交流与相互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5、有助于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体育运动尤其是体育竞赛是来源于生活的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所感受到的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优势与劣势、团体与个体、公平与不公等种种体验有利于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三、体育课程应如何达成心理健康的目标
1、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表现,以及维护心理健康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2、改变评价方式,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能力
体育教师要把握新课标的精神,从学生的自我评价人手,帮助学生掌握评价的标准和自我评价方法,使学生在不断的自我评价中能对自己有一个充分、正确的认识。
3、通过赏识教育、成功体验,使学生树立信心
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通过积极性的评价调动其学习兴趣。要因材施教,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可以使其树立信心,对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体育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第3篇:体育与健康范文
关键词:体育;健康;竞技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275-01
体育与健康,是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在其现实的实践中,却存在着许多的谬论与存在很大的实践误区。不指出这些谬论不解决这些错误的实践问题,体育与健康事业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并亦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歧途。
一、竞技有害论与现代大众竞技决定论
竞技从来就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来源地,竞技中的大众竞技,从来比一般的体育活动与锻炼具有更大的健康意义与作用。关于大众竞技的决定性与优越性,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法看到:
第一,大众竞技是公认的体育比赛项目,具有技术的标准化、国际化,具有游戏特殊自然之比学赶帮的组织与可比性质,因此,它决定了体育的项目文化价值,决定了体育的文化性、技术性与国际化、社会化程度,决定了体育的性质与效能。
第二,大众竞技比一般体育锻炼更具有竞技的要求性与练习的难度、强度、量,更具有社会综合能力的运用性,并且,众所周之,没有为健康体育拼命的,除非是重病患者;而大有为好玩、为比赛或竞技拼命与付出的,大有为全面发展拼命与付出的。因此,大众竞技或学生竞技,具有比单纯健康的体育,具有更加显著的锻炼价值或健康效能。
第三,大众竞技是以“公平、公正比赛”为核心的体育活动,也可以说是典型的具有严密竞赛组织性作引导的群众运动、人民战争,而这种以“公平、公正比赛”为核心的群众运动、人民战争,无疑更加成倍地决定了体育的刺激性、决定了更具时间密度的体育规模。
第四,大众竞技是社会化很高的通用体育,因此,决定了市场体育、终身体育、阳光体育等的广泛展开与巨大效果。因此,大众竞技,在宏观上决定了体育项目的社会性与未来、决定了体育教学的社会性质与未来效能。
第五,大众竞技是比体育健康模式更体现有竞争特点的体育模式,能够更好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有益于尊重规则的习惯培养;有益于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益于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从而有益于竞争意识、习惯、能力的培养。
二、唯体育健康论与现代科学健康论
体育其实并不是唯一的健康方法,简单枯燥的体育运动更没有那么大的健康功能。其实,健康是多源的,现代科学健康论是全面的。通常,我们的健康来源于“现代生活健康方法,现代体育健康方法,现代全面综合交叉健康方法,增强体质方法”。
关于这个问题,除了现代体育健康方法和增强体质的方法之外,特别要指出的是:
第一,我们必须掌握生活健康的科学方法。一方面,人要健康,首先在于或根本在于“减少生活或生命的折损”。寿命及其年龄特征是健康最根本重要的标志,而人只要没有任何折损,就能活到175岁,就能达到最大的健康目的(不能活到175岁的原因,就是遭受了这样或那样的折损)。折损是对健康、体质、寿命最重大、最深层次的破坏。常常十年健康抵不上一次重大折损,一贯健强抵不上一刻生命。能够保持身心与寿命的完好,就是最大的最有意义的健康。另一方面,人要健康,主要的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修身养性。要善于平衡生心;要善于合理运动;要善于适应或改造改变自然的或社会的环境。
第二,我们必须掌握全面综合交叉健康的基本方法。
中医、西医、体育,可谓是人类三大健康的特效途径与方法。其中,中医主要是从根本上进行日常的疗养与治疗,其方法主要是根据人体身心理特征和自然、社会的特点,利用食物、酒、中草药、中医疗法,对人进行调理,总体上属比较温和的健康方法。西医主要是从现象上进行对应的解除式治疗,其方法主要是根据人体身心理症状,利用手术等物理方法和药物等化学方法,对人进行急救,总体上属于比较暴烈的健康方法。相比之下,体育属于最自然阳光的健康方法,其方法主要是利用物理运动与社会活动的巨大力量对人的身心进行刺激,通过刺激获得巨大的健康效益。对于中医、西医、体育这三种健康方法,我们必须区别对待与合理运用。
三、结语
显然,竞技有害论和唯体育健康论是我们认识与实践中的谬论与误区,它严重地误导与损害了体育健康事业,必须加以批判与纠正。然而,现代大众竞技决定论和现代科学健康论,才是正确的现代健康科学观与方法论。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确立正确的健康科学观与方法论,并运用它去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体育与健康实践。
第4篇:体育与健康范文
关键词:健康心理健康体育运动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涵义
健康不仅仅是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休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这一概念即为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在逐渐提高,早期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仅限于躯体没有疾病、伤残或不适的状态。这种健康观是建立在细胞病理学基础上,是以生物学观点看待疾病与健康的问题,未能意识到心理与社会因素是构成健康的关健因素,因此生物健康观已经不再是公众认可的健康标准,取而代之的是以“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
二、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许多关于中小学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都已表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存在不少问题,如自卑、焦虑、烦躁缺乏进取心,不能经受挫折,不能适应社会,近几年,报纸、电视、网络上经常会出现一些这样的报道:某某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杀害母亲;某小学学生王某因老师批评几句而离家出走,或放弃学业……等,类似这样的事情,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和心理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据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业务能力、健壮的身体,而且还要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三、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泼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学者认为,游戏和竞技体育具有下述心理健康价值:(1)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2)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独立性;(3)控制情绪,解除紧张;(4)有助于形成友谊;(5)能提高自己的价值观。体育运动之所以能够促进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
1、 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优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2、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困难(如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3、 人际关系和谐。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到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交往性,这种交往性可以使群体中成员,在体育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情感上的相互感染、沟通,从而增进了解。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体育运动中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这也助于心理健康。
4、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支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表象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她们的身高和低估她们的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男性还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变低(自尊指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图1),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自我概念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
运动能力吸引的身体 身体的抵抗力 身体健康状况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的关系)
(图1)
5、消除疲劳。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中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6治疗心理疾病。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法。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在中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7、 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要求每位成员的一切行为都要有整体意识,要从全局出发,要抛弃个人的私心杂念,为加强和发挥整体力量而努力。当然,这种合作不局限在同一个集体内,还应包括对手、观众、裁判等方面的合作。不尊重对手、观众,不服从裁判的判罚,比赛就无法进行。因此,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培养人的合作与竞争意识。通过中小学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身心并进,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视。
总之,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意义深远。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要为明天造就合格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丁雪琴《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第5篇:体育与健康范文
结论 我区慢性疾病发病率高,因此应加强健康教育,增强干部的保健意识,提高预防保健能力。
关键词:机关干部; 健康体检; 健康教育;分析
近年来,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长,且趋于年轻化。为了解机关干部的健康状况,为制定健康干预政策提供数据支持,并及时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笔者对机关干部368例体检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及对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次参加体检的人员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者均为在职干部共计368人,其中男311人,女57人,年龄24~65岁,平均(43±1.3)岁。
1.2方法 邀请医院的临床专家来干部体检中心对机关干部进行健康体检,所有受检者均在指定的时间,按照统一的标准及设计,同时完成各体检项目:包括内科、外科、五官科、腹部B超、心电图、胸部X线透视、血脂、生化、血糖、三大常规。另外,部分人员还根据病情需要进行了肠胃镜、X线摄片等检查。
2结果
在368例受检者中,其中体检合格183人,占49.73%,查出疾病256例,其中内科疾病占各类疾病的52.33%,外科疾病占31.46% 。其余依次为代谢性疾病,耳鼻喉科,口腔科和眼科。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受检者中,心血管方面有异常者65例,占17.56%。且多发生在33~58岁,这些疾病具有共同的发病基础,常以脑力劳动者多见。由于此年龄段的机关干部大多为岗位骨干力量,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加点,出差频繁,造成生活不规律,疲劳和精神高度紧张,又缺少活动或体育锻炼,加上部分干部生活习惯不良,导致其内分泌、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1]。代谢性疾病发现血脂异常、脂肪肝、糖尿病患者共58例,占15.7%。原因主要是过食高热量食物,再加上缺乏锻炼,能量消耗少,导致脂肪堆积。颈椎病患者多数以上是>42岁干部,这主要是机关干部长时间伏案工作,每天与文字打交道,且近年来使用电脑频率大大增加,电脑操作、长时间坐立,姿势固定,又缺乏锻炼活动,因而极易造成颈椎和腰肌捞损。消化系统疾病占9.39%。可能与单位工作性质有关,导致饮食不规律,加之少数干部有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结石病患者共33例,占8.98%。原因是当地饮用水含钙量较高,再加上工作强度大,出汗多,尿液浓缩排尿少等因素所致。乳腺增生女性的常见病,多于内分泌有关,其次与工作压力大还有工作环境有关。痔疮发病率较高可能与机关干部常久坐办公室,部分干部经常发生便秘,且有饮酒、喜食辛辣食物等嗜好,这些因素均可加重肛周静脉淤血,极易导致静脉曲张而形成痔。乳腺增生女性的常见病,多于内分泌有关,其次与工作压力大还有工作环境有关。1例患多种疾病此次受检者共查出42例患有2种或2种以上疾病,其中2例患有6种疾病,分别是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痔疮、糖尿病、前列腺结石。
4预防保健
4.1建议及对策 开展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进行个体化干预。为了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应根据不同的年龄及性格特点,制定不同的干预措施,增强干部的自我保健意识,尽早做好预防工作,针对不同的患者给予个体化综合干预措施,开展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使其自觉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进行自我调整。防止身心疾病的发生,提高一级预防水平[2-3]。
4.2坚持合适的体育锻炼,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 根据年龄、性别、病情以及工作和生活环境,因地制宜,采取量化改良和适合的体育锻炼方法,缓解其工作压力,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饮食与日常生活习惯和健康行为[4]。适量运动、平衡膳食、戒烟、限酒、改变暴饮暴食等不良嗜好,这对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脑中风等慢性病的一级预防有着重要作用[5]。
4.3自我减压,降低工作生活压力 长期紧张的工作压力能导致机体功能持续性偏移,组织损伤和发生器质性躯体疾病[6]。因此,要学会释放压力,培养各种爱好,修身养性,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
4.4积极预防,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定期健康体检是早期发现和诊断疾病的主动维护健康的有效方法[7]。坚持定期体格检查,提高体检参与率,以便早期发现致病危险因素和所患疾病,从而达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目的,并及早进行二级预防和积极治疗,减少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温曰健,孙丽.某机关干部健康体检328例分析[J].人民军医,2010,53(8):561.
[2]周晓丹,施洪,郭志华,等.我院加强干部健康管理的做法和体会[J].人民军医,2010,53(9):715-716.
[3]李萍,王绍杰,康英珠,等.军队院校干部健康管理工作新模式的探讨[C].第五届全军保健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202-203.
[4]周晓丹,施洪,万明.基层部队军官体检114例结果分析[J].人民军医,2008,51(5):275.
[5]袁慧琳,张卿荣.白银市平川区1016名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29):56-57.
第6篇:体育与健康范文
一、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描述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善的良好状况,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这说明健康不仅是生理的,而且还是心理的、行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健康者。
为此,我国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以此设置了新的课程目标,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但是调查发现,目前高中学生普遍对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认识,还片面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呈现出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状况。同时,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电视、计算机游戏、网络情结、饮食习惯、运动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变化等,使得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因此,要进一步完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拓宽保健知识,提高高中学生的健康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理想效果。
二、重新审视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结合
尽管我们现在沿用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是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发的,但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有关学校卫生工作的行政法规。它从行政法规的角度对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使得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有了法规的依据。1992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规定了每2周1课时和利用其他时间开展专题教育的要求。1993年国家教委印发《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1995年参与实验研究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促进学校发展纲要》。因此,学校健康教育除了有规定的内容外,还渗透到了各门学科类课程,其中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就有健身原理、健身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处理、养生保健、心理与体质健康、交通安全知识等方面,但涉及情感、家庭、社会实践问题处理、适应能力训练方面的内容不够完善。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实施和推广,2001年到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和修订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主线的三个领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同时在课程名称上,小学叫《体育》,初、高中叫《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健康教育”,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却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是“体育+健康教育”,并规定了高中学生必修1个学分,一般18学时。因此,课改后的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健康教育的教师安排和组织形式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健康教育可采用集中安排,也可有计划地分散安排,或者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的途径除了专门授课外,还可以健康咨询、健康经验讲座、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课程等,最好在高一、高二阶段完成。这样就出现了体育教师和保健教师授课安排问题、教学内容的整合问题。目前,大多数学校达不到《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的600名学生一名卫生人员的要求,而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存在不足。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首先要认真梳理和整合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要把学校健康教育中涉及的内容和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有关健康教育的内容按照集中授课和分散授课的原则进行分类,安排教学计划。其次,要根据保健教师和体育教师的特点安排教学任务。最后,要采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培训,提高健康教育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在授课安排上,一般情况下保健教师安排上集中式(多个行政班集中)健康教育辅导、讲座,同时负责日常健康、心理咨询等;而体育教师则根据学科特点以分散式(必修自选系列模块形成的班级)展开健康教育。
四、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中面临的新要求
体育教师要认识到提高健康体能的重要性;要积极指导学生掌握促进健康的行为;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健康学习的环境;要客观地评定健康资源并提出一个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体育教师应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并创造教育机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体育教师要能深入了解不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个体差异,并能根据他们的差异创造适应这些差异的相应教学指导。
体育教师应知晓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地发展自身的体力、认知水平以及社会和情感的需要。
体育教师要善于整合利用课程标准水平目标要求的内容,结合体育与健康实践课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学练方法,还要善于结合当前发展形势,主动摄取新的、和体育与健康相关的知识技能、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如:体育教师应了解和理解体能与个人健康、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伤害的预防与处理、心理与情绪健康、酒精、吸烟与其他药物、营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长发育与家庭健康、社会与环境健康、导致艾滋病的、其他性传染疾病和意外怀孕、过度节食、过度缺乏体育运动等健康教育领域的内容。
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兼有科学性和活动性特点,并以大量课外体育活动为其强大支撑,因此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健身功能外,还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各种自救能力,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体伤害。它能使青少年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本领,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体力,并给人以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因此体育教师在工作职责上,要主动关注学生安全,不仅如《课程标准》所言,应当保证学生“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也应当与社会和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维护工作,要能真正担负起学生安全教育的职责,成为学生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护花使者”。
参考文献:
第7篇:体育与健康范文
【关键词】体育;健康;愉悦身心;陶冶情操
【Abstract】The Bon document rests on “Sports And Health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requests, implementation “health first” the thought, is for the purpose of displaying the student independently to innovate the ability,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 psychology experience, develops the student inpiduality, enhances the movement technology, America of the feeling movement, raises the association spirit, the establishment “is harmonious” aspect all-round consideration and so on collective, comprehensive enhancement.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Key words】Sports; Health; Joyful body and mind; Influences the sentiment1
指导思想
(1)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2)力求教学观念上改革,打破常规“整齐划一”的传统禁锢模式。
(3)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
(4)发展学生个性,感受运动之美,培养团队精神,建立“和谐”集体。
2学情分析与采取措施
(1)初中生观察力、模仿力强,但认知能力较弱,授课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感知能力。
(2)初中生情感世界丰富和复杂,活泼好动,授课中应积极正面引导,给学生自我表现的空间。
(3)初中生自控能力较差,授课中注意调动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造良好的学习平台。
3课的设计
(1)课的开始和准备部分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节奏声中游戏篮球,采用围拢形式,给学生轻松环境.“背球”游戏让学生充分体验合作、和谐的乐趣。
(2)课的基本部分是准备部分的自然过渡,让学生自学、归纳、总结,充分挖掘探究式教学模式。循环练习更能展示学生丰富的技艺,挑战自我的能力。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接力分层次巩固提高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体验成功与快乐。
(3)结束部分是在优美的旋律和愉快的气氛中,学生自主舞蹈放松,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教学内容1.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新授)。 2.技能展示。 3.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接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建立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巩固和提高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发展灵敏和协调等素质。
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运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创新精神。部分练习日间次数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组织方法要求教育结合因素开始
部分
1′1′1.课前角色调整教师观察学生情况宣布本节课内容及要求集合围拢动作快、静、精神饱满增强组织纪律性礼仪教育部分练习日间次数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组织方法要求教育结合因素准备
部分
7′5′一、自编球操
1.指压球
2.腕绕球
3.手抖球
4.体绕球
5.绕地球
6.弓步绕球
7.脚触球
8.抛跳接球教师领做在教师指挥下练习
随教师动作模仿散开在正方形上动作协调自由发挥发展个性
动作协调性2′二、背球游戏讲解要领听指挥练习滑步推进协调配合注意安全和谐精神教育准备
部分
32′16′1.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动作方法:运球队员要从对手右侧突破时,先向对手左侧运球,当对手向左侧移动时,突然向右侧变向,用右于按拍球的右侧上方,同时右脚向左前方跨出,用肩、腿、上体挡住对手,接着迅速换左手按拍球的后上方,从对方的右侧运球超越对手。换手时,球要低,动作要快。 动作要点:变向时运球手按拍球的部位正确,能控制球的落点;跨步、转体、侧肩动作协调连贯,换手变向后加速要快。让学生在练习中摸索总结归纳。
个别指导、纠错、示范原地体前左右手变向交替运球
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整个动作练习
加上障碍物练习
探究归纳
总结回答
学生示范
互帮互学
移极练习
巩固提高散点与围拢结合体会动作要领
掌握动作要点巩固提高运动技术、技能10′2.技能展示
呼拉圈、跳绳、哑铃、打纸翻四组合教师巡视自由发挥
展示才能听信号交换场地
小组长负责增加花样
发挥特长
有序进行
注意安全培养兴趣
安全教育
自我展现6′2次3.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接力讲解规则及方法
教师点评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发挥自己特长小组长负责遵守规则气氛活跃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增强竞争对抗意识。结束
部分
5′5′1.随音乐放松。
2.总结本课。
3.回收器材。
4.师生再见。教师引导
语言提示自由发挥
随心而动散点放松充分,动作协调柔和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场地
器材1.篮球场一个
2.篮球41个
3.呼拉圈10个
4.哑铃10副
5.跳绳10根
6.纸翻30片
7.障碍标志物16只预计
运动
第8篇:体育与健康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可行性;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046-01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体育是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加强学校的体育与健康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所谓体育教育,对学校教育而言,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并指导学生增强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它的内涵是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健康发展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
健康教育绝不仅是一般的卫生知识传播和宣传动员,而是全民健康的改革和疾病的预防、残疾和死亡的减少以及影响行为因素为重点的实践。它的内涵是改善环境和生活质量,增进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养成文明卫生习惯。
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体质。那么,体育教材、授课所要达的目的是什么呢?主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并发展个性。健康教育主要是让学生获得卫生保健知识,从而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增进身心健康。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自身的身心健康。但两者经历的途径不同。不能说两者并不关联,其实在过程中还是相同的。体育教育主要是通过增强肌体自身的生理技能,来达到健康目的,而健康教育主要是以预防为主。本文探讨我国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
二、研究背景
社会发展促进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目的趋于统一,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由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要所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身体和健康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是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然而,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又都源于各自对人自身认识和发展的需要,并沿着各自的轨迹发展。考察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到,体育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社会对人的不同体质需要所决定的,它经历了以传授生存技能、健美体形、发展体能为教育目的的发展过程。而健康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认识和需要逐渐增强,进而促使了健康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随着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使发展呈现出了泛化的特点,其含义已不是一般知识的传播、宣传和动员,它的着眼点转向了行为问题,旨在建立与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纵观体育教育与继康教育的发展过程,其发展是随着社会而发展的,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目的越来越趋于统一。
为了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2l世纪,我国体育教育必须发生变化。而体育教育不仅仅是增强体质,还要把培养现代人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为了保证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适应现代化健康观的要求,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相结合也是符合现代化对人的发展要求的。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能给现代化生活消遣提供娱乐的方式,使,人门保持身心行为的健康。
在今天,现代化对体育又提出了以促进健康为目的的发展方向。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这两个方面的结合,能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学生健康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
三、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一是体育教师的优势。体育教师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强,对于开展体育教育工作是具备有利条件的。
二是两个环节教育相结合关系密切。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都是以健康为中心,促进学生获得健康知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从而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健康人。
三是从两个教育相结合看,内容、形式更丰富。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而我们提出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并在体育教育锻炼中运用正确的锻炼方法,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健康的目的。总之,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是必然的,是现代化体育不能缺少的内容。
四、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然性
现代健康观点认为,健康应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健康四个方面的内容。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必然条件,这两者是相互影响、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生理与心理都健康的人才具备良好的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能力,实现道德健康和社会健康。因此,建立与现代健康观相适应的新的促进健康的教育模式已越来越具有必然性。并且,这种教育模式应是立体的、多功能的,它应包括旨在促进生理、心理的机能状态提高的体育教育,以及旨在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这两个方面,我们称为体育与健康相结合教育。
第9篇:体育与健康范文
关键词:高效;体育教育;心理健康
引言
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必须做好心理健康工作,有效开展体育教学。高校体育改革要相应调整体育教材,更好的适应学生心理发展,使得体育课堂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此做出了相关分析。
1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危害
1.1影响学业完成
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对环境的不适应加之远离父母的情况,就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及时解决就会造成心理危害,学生难以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学习困难,精神常日处于紧绷状态,压力过大进而厌学,影响学业的完成。
1.2形成孤僻性格,危害社会治安
心理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学生就会逐渐不自信,不相信自己和他人,长期处于自卑的状态中,又会不愿意与别交往,逐渐变得孤僻偏执,这样脆弱的性格难以在社会中生存,长此以往便会与社会脱节,自己走向抑郁的深渊,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在校大学生若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甚至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步入社会之后就会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当前社会结构不断发生变革,学生要没要健康积极地心态应对社会的挑战,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甚至自杀或杀害他人、仇视社会,这样的行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对和谐社会的发展十分不利。
2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2.1调控情绪,及时发现消除心理障碍
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表情、行为、语言等都是他们的心理状态的反应,大学体育代课老师应当及时注意行为异常的学生,不仅在体育课堂上传授技术技能,还要积极关注心理障碍学生的活动,通过体育项目减缓他们的紧张不安情绪,积极沟通,从而调整他们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
2.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全品格
学校体育课通过开展各种体育竞赛项目,采用公开的方式和规则让同学们超越自我、体验生命价值的延续,让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得到锻炼,锻炼学生们培养出坚强果断、勇敢顽强的意志品格,这就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3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人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的原因。体育课经常在课堂上进行,可以有效促进双方互动。这种师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果教师能通过体育教学了解学生,并且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了解体育、生活和社会,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面对挑战的能力。
3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途径
3.1树立科学教育观念
有些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这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开展的课程也流于形式,虽然部分学校开展了相关心理健康的课程,但是并没有专业的教师队伍,一般为辅导员指导。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开展较为困难,所以将大学体育和心理健康教学融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各个领导人应当重视起来,将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学融合起来,两者并驾齐驱不可分割,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心理素质也有所加强,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3.2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定下切实目标
大学是学生心理塑造的关键时期,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体育教学应当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帮助同学解疑,制定切实目标,在教学中多多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完成课堂任务的信心,促进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心理健康的目标也能得以实现,从而使学生能够健康发展。3.3体育教学全方面体现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建立中等程度的焦虑,让学生有积极参与课堂动机并且有把握可以完成课堂任务,保证学习的最佳效果,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开展教学,从而感染学生,让他们喜欢上体育课,喜欢在体育课舒解心结,与同学老师交流,促进他们养成健康积极的心态。